新规:5~6岁儿童要能吸引同伴玩
家长:上特长班孩子没时间做游戏
针对5~6岁的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指南》要求要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
让人意外的是,很多家长认为《指南》的标准太高了。
儿子今年6岁的张明秋的说法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想法。他说,孩子根本没有多少时间交朋友,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做游戏。“孩子一放学就回家,小区里几乎很少有五六岁以上的孩子下楼玩。到了周末,又把时间花在了各种特长班上。”
另据调查,43.3%的家长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学习舞蹈、钢琴、奥数、围棋等。有不少家长把识字、背诗、计算、拼音、学外语当做早期教育的主要课程。
麦志强认为,错位的培养目标,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也剥夺了他们早期经验的积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部分内容:
数学认知:
3~4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
4~5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长短、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5~6岁: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用简单的图表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书面表达:
3~4岁: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尝试正确握笔。
4~5岁: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在成人提醒下,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
5~6岁: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会正确地写自己的名字;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
阅读理解:
3~4岁: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4~5岁: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文/记者黄蓉芳通讯员周佑英、吴丹琴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