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少年救人溺亡遗体被偷埋 父亲上访12年讨说法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时间:2012-08-15 09:56:58

 

  与此同时,不少人却在试图忘掉江伟华这个名字。那个被“推了一把”获救的小伙伴却没有感谢江伟华一家。在被人问到江伟华是否救了他时,他只说了三个字“不知道”。两家人也因为赔偿问题闹翻。

  然而,更多的人却因江志根而记住了他的儿子。“好多好多年啦,一直在跑”,镇江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卞大庆表示。一些机构的领导已经换了几任,很快,新到任的负责人又会见到“又黑又瘦”的江志根,听到江伟华的名字。提起这个孩子,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表示“看过材料,知道他的事”。

  江伟华曾是全家人的希望。叔叔表示“要攒钱给涛涛(小名)上大学”;伯伯也说,“上大学要到北京去,最好念个‘研究生’”。最终,怀揣“到北京看儿子”梦想的江志根只有一个人北上。他坐硬座,有时甚至站到终点。他常常住5元钱一晚的大通铺,也曾啃着半个馒头,和流浪汉们挤在立交桥下,“聊聊天儿,一晚上就过去了”。他拒绝“诉苦”,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路,“不能让别人看笑话”。

  几年下来,他熟知京城每个相关部门的具体位置。说起一些北京地名,他能马上指出,哪一个单位就在附近。

  在江伟华死后,母亲王世珍剪碎了儿子所有的照片。江志根从剪刀下夺出两张来,始终揣在身上。

  照片上的江伟华圆脸,圆眼睛,虎头虎脑,神情有些严肃。“12岁就有这么高了”,江志根在自己额前比划着,“有一米六”。父子俩总玩“对撞”的游戏,“撞着撞着就撞不动他喽!”

  这个刚刚长大的小男子汉形象一直活在江志根心里,让他浑身“有劲儿”。然而,他和妻子的生活却像他弃置的田地一般渐渐荒芜。

  十多年前,江志根家算得上村里的富裕户。在他家的两层小楼周围,尽是低矮的泥瓦房。如今,周围的房子都盖起来了,两层小楼也渐渐不起眼了。而屋内最醒目的摆设便是一摞摞复印材料,“宁可不吃饭,也要印”。

  在数次变卖家中值钱之物后,江志根仍然背着十几万元债务。眼下,夫妻二人的日常开销全靠王世珍在南京做保姆来负担。王世珍从来不会谈起儿子,然而,当旁人播放一段当年录制的有关儿子的新闻片时,这个沉默的女人猛地站起来冲出房门。

  “他曾经多风光的”,一位村民回忆。如今失去独生儿子,加上贫穷,江志根变成了人们可怜的对象。

  可儿子依然是他的骄傲和希望。他想把想象中的“荣誉证书”彩印出来,贴满村子,“让他们看看,我江志根不是没有儿子!他是为救人才牺牲的!”

  说起来,村里人的态度始终泾渭分明。一部分村民认为年代久远,江伟华是不是救了人,已经说不清楚。一部分支持江志根,“小孩做了好事就得给荣誉”,100多名村民还曾为他申报“见义勇为”集体签名。

  在同学马增平的回忆中,江伟华是个老实孩子。面对老师的训斥,“别的男孩都嬉皮笑脸,而他老是闷不作声”。作为江伟华溺亡的目击者之一,马增平很快不再说话。对他来说,这个名字代表着一段早就想要忘却的记忆。

  当年在场的几个男孩,都已长大,远走他乡,成家立业。学校改了名字,老师也退休了。窑厂几年前被炸掉,水凼被挖成鱼塘。对村子来说,时间正在逐渐抹去江伟华存在的痕迹,但对父亲来说,关于儿子的一切还历历在目。

  在江志根眼里,“成绩七八十分,有点儿淘气”的江伟华其实非常懂事。母亲病了,他会忙着烧开水、拿药。父亲忙,他准备好饭菜,“等爸回来一起吃”。村里的一位老人回忆,一日大雨,她独自赶鸭回圈,手忙脚乱。江伟华放学路过,把书包往树上一挂,“啥也没说就过来帮忙”。而学校老师给他写评语,也专门写到“成绩一般,但乐于助人”。

  这并没有成为江伟华的墓志铭。事实上,他连块墓碑也从未有过。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