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何,征途如虹。

  • 1950年

    3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118师352团加强营从雷州半岛鹅房港启航,潜渡琼州海峡,进军海南岛。

    3月13日,渡海先锋营与琼崖纵队独立团向琼山县潭门地区转移。

    3月14日,渡海先锋营与独立团进驻潭门地区,在今海口美兰区大致坡镇洽教村设立指挥部。

    3月15日,国民党军13师37团、39团4个营围攻渡海先锋营与独立团驻地潭门地区,在湖仔村一带发生激烈战斗。我军击溃敌2个营,毙敌37团团长、俘虏90余人。

    4月1日,43军127师加强团,在琼崖纵队第三总队、独立团和渡海先锋营的配合下,于琼山县的福创港(今属海口市美兰区)偷登成功。

    4月2日,43军127师加强团登陆后行进到达云龙、道崇一带革命根据地。

    4月5日,43军127师加强团和琼崖纵队接应部队与国民党军在中税地区展开激战,击溃敌1个师、歼敌1个团。

    4月10日,邓华司令员在前线指挥所召开渡海作战会议,下达大规模渡海作战命令。

    4月16日,野战军大规模渡海作战正式开始,40军主力6个团、43军2个团共2万5千多名指战员,分乘近400艘帆船,从雷州半岛的灯楼角至东场港一线起渡,向海南岛进军。

    4月22日,美亭地区的国民党军全线崩溃,薛岳逃往台湾;国民党警保第一师四团团长林荟材在文昌县迈众墟率部起义。解放军兵分两路,向海口进军。

    4月23日,海口、府城解放。

    4月24日,邓华率领野战军第二梯队在海口后海、天尾港、荣山寮一带海岸登陆,军部进驻海口,发出乘胜追击残敌、迅速解放全海南的命令。渡海作战部队除43军127师留守海口外,其余部队在琼崖纵队配合下,兵分东、中、西三路,飞兵南追逃敌。由40军主力、43军128师和琼纵独立团组成的东路追击部队,攻占文昌县城后,飞兵直插清澜港,截住了一部正在准备登船逃命的国民党军。

    4月25日,冯白驹率领琼崖党政军机关进入海口,与渡海部队指挥员邓华等共同指挥部队追歼逃敌,并研究、部署接管和恢复生产、安顿民生等重大事宜。

    5月1日,由43军129师、127师380团和40军118师352团、琼崖纵队第一总队第七团组成的西路追击部队,在八所、北黎地区歼灭了国民党军286师。至此,海南岛全境解放。当日定为海南岛解放日。同日正式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 1926年,冯白驹自沪返琼,毅然投身革命事业,逐渐成长为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纵队领导人,带领琼崖人民救亡图存谋解放——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冯白驹塑像。记者 苏晓杰 摄

    1926年,他自沪返琼,毅然投身革命事业;1929年,中共琼崖特委机关两次遭敌破坏,特委主要领导人被捕牺牲,他挺身而出;1932年,他率百余人在山上度过了艰苦卓绝的8个多月,革命火种得以延续;1950年,他领导全琼党政军民配合解放军渡海登陆作战,解放了海南岛……

    他是冯白驹,是周恩来总理眼中“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背依山丘,面俯绿野,冯白驹故居就坐落在此。

    石匠儿子投身革命

    “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进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聂荣臻元帅所题字的石碑,石碑的左后方,立着一尊冯白驹的半身铜像。

    “受父亲的影响,革命的种子早就在年幼的冯白驹心里埋下了。”故居讲解员冯所孙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冯白驹的父亲是一名石匠,也是清末反抗封建压迫的民间组织“三点会”的成员。读中学时,冯白驹就曾参与抵制日货斗争运动,以及驱逐“八股教师”的学潮运动。

    1925年,冯白驹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后来由于家中经济紧张,冯白驹不得不辍学。1926年初,冯白驹返回琼崖。经过广州时,冯白驹找到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徐成章,表示希望入读黄埔军校。徐成章却为冯白驹指了另一条路:“琼崖现在迫切需要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的人,你回去后可以去找李爱春,他会告诉你该怎么做。”

    冯白驹依照徐成章的建议回到海南,并经李爱春介绍,进入海口市郊区农民协会办事处担任主任,从此踏上了革命之路。

    虽然年轻,冯白驹却十分有谋略胆识。他一心扑在农运工作上,不辞劳苦,奔走乡村,走家串户,宣传和鼓动农民参加农会,发展乡、村农民协会。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府海郊区相当部分村庄建立了农会,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这年9月,冯白驹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在实践中,冯白驹不断得到磨砺,逐渐成长为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纵队领导人,带领琼崖人民救亡图存谋解放。

    母瑞山保存革命火种

    “全琼处处都有冯白驹革命的身影,其中,定安县母瑞山是极为重要的一处。”冯所孙介绍道。

    原来,1932年,琼崖红军反“围剿”失败,革命转入低潮,国民党军趁机“围剿”我军,妄图就此扑灭琼崖革命烈焰。冯白驹率党政机关干部及红军战士共100多人,在定安县母瑞山密林深处坚持斗争。

    那段岁月极其艰苦。冯白驹在《红旗不倒》一文中提道:“大部分人的肩膀露在外面,有的光着屁股。个个身上冻得发青发紫,有什么办法呀!只有像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那样,摘树叶剥树皮,连在一起,披在身上。男同志披的树皮像古代骑士的盔甲;女同志穿起名副其实的‘百叶裙’。大家走动起来,好像是一群穿山甲。”

    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冯白驹作为当时的特委书记,从来不搞特殊化。每当分粥时,冯白驹总是确保每个战士都分到一碗后,自己才会吃,如果食物不够,他就将自己的那一份分给别人,自己再煮野菜吃。

    外有敌军不断来犯,内有饥寒交迫的折磨,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到1932年底,原先百余人的队伍只剩下26人。然而,纵是如此,冯白驹也依然对革命事业充满希望。他曾回忆道:“我们坚决相信,革命是一定要胜利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会有一天要到来的。”

    8个多月的时间里,队伍数次尝试下山,均以失败告终。1933年4月,在冯白驹带领下,队伍终于成功突围。

    下山后的一天夜里,冯白驹率人摸黑回到长泰村的家中,看见母亲,冯白驹连叫两声“妈”,激动地扑了过去,但由于冯白驹此时形容枯槁,母亲一时没有认出,被吓得连连后退。母子相认后,心疼不已的母亲点火开灶,为大伙儿做了一顿饭。冯白驹后来提起此事,感慨万千地说:“这一夜,我们吃了一年来的第一顿饱饭,我们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我们又回到了大地的怀抱了!”

    “琼崖红旗23年不倒,离不开冯白驹等人在母瑞山那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冯所孙说,那8个多月的抗争,保存了琼崖特委领导核心,使得革命火种得以延续,最终重整旗鼓,打开了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位于海口市云龙镇长泰村的冯白驹故居。记者 苏晓杰 摄

    “山不藏人人藏人”

    “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这是冯白驹在革命实践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总结出来的名言。

    从母瑞山突围后,冯白驹长期在琼山、文昌地区活动。正是在许多堡垒户的帮助下,琼崖特委和琼崖纵队才得以度过了这一艰险时期。

    不仅如此,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惨绝人寰的残杀,在六连岭的一个山洞里,被敌人围困的100多名群众宁可集体饿死、困死,也没有一个人投降说出红军的踪迹;1949年底,党中央发出了解放海南岛的命令,在接应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中,琼崖各族人民大力筹款筹粮,开展“一元钱、一斗米”运动(即每户捐光洋一元,捐米一斗),短短一个月时间,全琼就筹集粮食5万多石,组织起有6万多人的支前队伍,包括救护队、运输队、妇女缝洗衣队等。

    “长泰村原先有40多户人家,在战争中,村民惨遭日军和国民党杀害,只剩了3户,海南解放后,才陆续有人迁了过来。”冯所孙说,在冯白驹的影响下,其亲属先后有20人投身革命,有12位亲人英勇牺牲。据说有一年冯白驹回到故乡,哽咽道:“整个村子的人跟我干革命,几乎都被杀了,但人民不会忘记。”

    在琼山,冯白驹与失散的同志逐渐恢复联系。他们扎根农村,依靠民众,逐渐壮大革命队伍。1950年,冯白驹率部接应渡海解放军,摧毁了敌人精心构筑的“伯陵防线”,赢得了海南解放战役的伟大胜利。

    将军已逝,将军的故事却在琼崖世代流传。“我爷爷是冯白驹的堂兄弟,因此,我从小就常常听到冯白驹将军的故事。”冯所孙说,冯白驹故居建好后,爷爷和大伯都曾在这里当过讲解员,如今,他又从长辈手中接过了这一棒,“我要守好这个地方,用冯白驹将军的故事教育后人,传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后人没有忘记。在长泰村,许多民居外墙上都喷涂着“英雄史诗热血铸,革命精神永流传”等革命标语,村民们靠着种植散尾葵,日子也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只要每一代人都能够传承革命精神,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好、更幸福。”冯所孙说。

  • 热血青年报国志 投身革命谱华章——寻访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

    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的大门。陈长宇 摄

    4月16日正午阳光炙热,顺着临高孔庙旁的一条小道走到底,便看到一隅宁静庄重之地坐落于此,肃穆的铁门大敞着,银底黑字的“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牌匾闪耀着光辉。走进院内,两幢金色屋檐的崭新平房映入眼帘,一幢是临高县女子学校旧址,另一幢则是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史料陈列展览馆。

    临高县女子学校旧址内景。陈长宇 摄

    回望94年前的初夏夜晚,10名怀抱救国理想的青年秘密聚集在临高县女子学校,召开了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们点燃了临高共产党人内心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临高广大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展英勇斗争的燎原之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临高县女子学校旧址,工作人员向记者娓娓道来革命往事。陈长宇 摄

    有为青年开启革命运动新起点

    1926年2月,中共琼崖特别支部成立后,便派遣冯道南、刘青云、林日华等共产党人以广东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到临高开展革命活动。5月初,中共琼崖特别支部派支部委员符向一到临高指导并筹建党组织。

    5月12日夜间9时,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在临高县女子学校秘密召开,会议由符向一主持,与会人员有符向一、冯道南、刘青云、王超、王任之、吴琼、刘统、梁统春、王燕如、周有禄等10人。会议宣布中共临高县支部委员会成立,推选冯道南为支部书记。会上宣布共产党的组织纪律和保密规定,并讲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还说明CP是党的代号,CY是共青团的代号,党小组暂称小学,党支部暂称中学,党地委暂称大学。会议通过吴琼、刘统、梁统春、王燕如、周有禄5人为新发展党员。会议最后对工作进行分工:王超负责筹建国民党临高县党部事务,冯道南、刘青云、王燕如负责农运工作,梁统春、周有禄负责工运工作,王任之、刘统负责学运工作,吴琼负责妇运工作。同年7月,林日华接任党支部书记。

    临高党史办主任张壮省介绍,中共临高县支部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临高革命运动新起点。从此,临高的革命斗争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内历史纪实浮雕。陈长宇 摄

    23年红旗不倒 谱写自由华章

    临高县女子学校旧址西侧,是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史料陈列展览馆,在几年封闭修缮后,已于2019年6月28日重新对外开放。展览馆的面积不大,却用文字、图像和真实存在的刀枪物件,诉说着临高历史上一次次光荣而又残酷的战争。

    1927年7月10日夜间,由冯平、王超等人带领新盈农军和东英农军攻入临高县城,打响临高党组织带领临高人民向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第一枪。

    1937年7月,临高县党支部发展到52个,发展党员240名。1937年秋,正式成立中共临高县委。从此,临高人民在中共临高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1949年12月18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0军、43军发出指示,挺进雷州半岛,准备解放海南岛。

    1950年4月16日黄昏,在韩先楚副司令员的带领下,第40军6个团18700名指战员于17日拂晓,在临高角一带登陆,向临高角的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最终顺利在临高角抢滩登陆。

    1950年4月21日,临高县解放。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获得解放。“临高革命斗争史是琼崖革命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光辉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临高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张壮省说道。

    94年岁月逝去 记忆历久弥新

    在讲解员王欣欣的指引下,历史长卷从1926年的夏夜直铺到1950年全岛人民欢呼的胜利时刻。在临高县女子学校旧址,桌椅整齐摆放,墙上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和马克思、列宁的画像,用课桌拼凑而成的会议桌上还挂着一盏煤油灯,94年前10位青年促膝而谈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安全隐秘,不容易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王欣欣告诉记者,该旧址已经过2次修缮,但94年前的这所学校相当简陋,完全没有此刻眼前这般整洁明亮。在整个旧址当中,唯有学校门口的两座石狮雕像为原始旧物,但在近百年的风雨冲刷中,也逐渐被磨去了棱角。

    据介绍,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是临高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定期有单位和学校前来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很多老党员来到这里,回忆过去的革命历史,都会感动得落泪。”张壮省说道。

    记者手记

    以炽热的信念 点燃壮志情怀

    □本报记者 陈钰婷

    文澜江畔,红旗飘扬。在94年前的这处县城角落,革命先辈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举起了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大旗。身处当时险恶严峻的社会环境,他们肩负共产党人的使命与职责逆流而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

    站在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内,这里的每一处屋檐瓦片都崭新如初,墙壁上的历史纪实画像栩栩如生,在岁月静好的背后,当年的革命先辈在此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为抵御侵略抛头颅洒热血,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红旗始终不倒,为临高的解放战争历史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乐章。

    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锐气不减,那面在炮火中23年仍不倒的红旗,是临高共产党人和英勇的临高革命军民用鲜血染成的。战争带走了生命,时间冲刷着历史,但镌刻在中华儿女脑海中的记忆,却会历久弥新。

    历史上的今天 1950年4月29日

    4月29日,128师382团攻占新村港,歼敌俘敌2000余人。 (陈钰婷 整理)

    英烈谱

    王大鹏(1885—1929)1885年出生于海南会同县(今琼海市)龙阁村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大鹏积极参加中国留日学生的集会,发表通电,对日本侵占我国山东表示强烈抗议。1921年,孙中山领导的广东政府在广东全省举行民主选举各县县长,王大鹏被选为琼东县县长。1927年4月15日,广州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王大鹏被捕入狱,受尽敌人各种审讯和严刑拷打,但他仍坚贞不屈,直到同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王大鹏方得重见天日。

    1928年8月,王大鹏任琼崖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会主任,采取切实可行的财政经济措施,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1929年2月,王大鹏率领红军缴获反动民团的武器,撤退途中被叛徒李诗桐出卖,秘密报告嘉积敌人,第二天半夜宿营地被敌人包围,王大鹏在抗击过程中不幸右臂中弹负伤,最后壮烈牺牲,时年44岁。 (陈钰婷 整理)

  •   【万宁全境解放】

      4月27日,在我军追击下,国民党军分别从万宁乌场港和新潭海滨乘渔船登上军舰,逃往台湾。逃不掉的国民党兵向解放军投降。当天下午,万宁县全境解放。次日,中共万宁县委、万宁县人民政府机关从北大迁入万城。


  •   【兵分三路追逃敌】

      三路追击大军横扫残敌,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纷纷缴械投降。(资料图片)

      4月24日,邓华率领野战军第二梯队在海口后海、天尾港、荣山寮一带海岸登陆,军部进驻海口,发出乘胜追击残敌、迅速解放全海南的命令。渡海作战部队除43军127师留守海口外,其余部队在琼崖纵队配合下,兵分东、中、西三路,飞兵南追逃敌。由40军主力、43军128师和琼纵独立团组成的东路追击部队,攻占文昌县城后,飞兵直插清澜港,截住了一部份正在准备登船逃命的国民党军。


  • 解放军兵分两路向海口进军4月22日,美亭地区的国民党军全线崩溃,薛岳逃往台湾;国民党警保第一师四团团长林荟材在文昌县迈众墟率部起义。解放军兵分两路,向海口进军。

    解放军战士追击残敌。 (资料图片)

  •   【我军全歼黄竹美亭地区国民党守军】

      我增援部队通过稻田向预定地点挺进。 (资料图片)

      4月21日,解放军40军主力及时赶到黄竹、美亭、白莲,和43军共同战斗,全歼了黄竹、美亭国民党守军,接着打垮国民党62军和32军主力。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向国民党军发出全线撤退“向南转移,船运台湾”的命令;国民党少将李湘武率国民党教导师一团、三团卫生连在府城外起义。


  • 我军在黄竹等地与敌军展开决战4月20日,我军行进至澄迈黄竹、美亭地区,攻占风门岭。在黄竹、美亭一带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决战。解放军43军128师一方面勇猛地向黄竹、美亭国民党守军发起强攻,一方面英勇抗击国民党军32军252师和62军151师的反包围;解放军127师381团1连在风门岭阻击国民党援军,击退国民党陆、空军13次的联合进攻,守在高地的解放军最后仅剩13名战士。

    黄竹之战艰苦异常,解放军战士发扬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寸土必争。


  • 70年前的今天 我军攻占临高县城4月19日,我军连续攻克美台、加来等地,全歼守敌,攻占临高县城。琼崖区党委、琼崖临时人民政府、琼纵总部联合发布《入城守则》《接管人员守则》《处理接管物资的规定》。

  • 【大规模渡海作战正式开始】4月16日,野战军大规模渡海作战正式开始,第40军主力6个团、第43军2个团共2.5万多名指战员,分乘近400艘帆船,从雷州半岛的灯楼角至东场港一线起渡,向海南岛进军。

    渡海大军不畏强敌,冒着敌人的炮火勇猛还击。(资料图片)

    乘风破浪迎战敌舰。(资料图片)

  •   【打响琼崖公学保卫战】

      1949年,秋季攻势结束后,琼崖公学在乐东县番阳乡(现位于五指山市番阳镇)迎来又一个开学季。得知这一消息后,国民党琼崖当局胆战心惊,生怕共产党的有生力量不断壮大,便千方百计地搞起破坏。

      自1949年9月起,国民党军每天派出飞机到乐东、白沙一带寻找琼公学校的校址,气势汹汹,大有炸平五指山之势。

      敌人的飞机天天在琼公上空盘旋,震天的声音干扰了学员们的学习。为此,各班师生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始在河边或深山低洼的地方挖掘防空洞。为了早发觉敌机,早躲避,学校警卫连还搭了一个空哨台,由警卫连放哨观察敌机,空哨台上挂一块生铁板,作为警报器,空哨台听到飞机声就鸣钟,让师生们迅速躲进防空洞。

      这一年10月的一天,两架敌机来侦察,发现了学校目标后,便用机枪疯狂扫射,并投下两枚炸弹,但师生们早已躲进了防空洞,什么也炸不到。

      一计不成,敌人又生一计。集中两个团的兵力,分西、南两路向乐东推进,之后在万冲会师,而万冲至番阳只有10公里的距离。彼时,琼崖纵队九所会战告捷后,已经转移东线行动,调兵应战已然来不及。

      很快,琼崖纵队司令部决定动员乐东县民兵配合司令部和琼崖公学的警卫连,利用山深林密路窄的有利条件阻击敌人。果然,敌人人地生疏,进了我军民的阻击圈,被打得走投无路,进退两难。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敌军一无所获,丢下一批军械武器,狼狈而退,我军民成功保卫了琼崖公学。


  • 开拓进取 无惧风雨

    从“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这一问题的酝酿与提出,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中间相隔了整整8年。而将革命根据地自沿海汉区一路开辟至深山黎寨,期间又不知道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

    回顾历史会发现,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革命年代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过去,毛贵村的村民们上山砍树、打猎,下河炸鱼。到最后,山秃了、水黑了,一年到头忙活下来,收入也不过千元。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这座革命老村渐渐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思路,开始养豪猪,种植百香果、冬季瓜菜,再到发展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之路。

    从过去到今天,我们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靠的都是不畏艰难险阻、一路披荆斩棘的理想信念。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继续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保持这份理想信念,定会取得新的胜利。

  • 1948年6月,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琼崖革命从此有了牢固的大后方——巍巍五指山 猎猎红旗扬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记者 李天平 摄

    自五指山北麓奔涌而下,滔滔昌化江水在高山与河谷间冲刷出一片开阔盆地,五指山市毛阳镇毛贵村便坐落于此。近日,记者一行来此探访。

    从地理方位上来看,这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却曾响起三大攻势的阵阵战鼓,升起琼崖大地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解放海南和琼崖革命斗争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如今硝烟散去,23米高的纪念碑静静伫立于毛贵村北侧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内。前来瞻仰的人每每抬头凝望,那段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便仿佛奔涌而出,在这片红土地上激荡出信仰的力量与奋进的足音。

    黎族人民永远跟党走

    这是一次历经坎坷、等待了太久的会面。

    1943年底,黎族首领王国兴派出的黎族代表王文聪等人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在澄迈县六芹山见到中共琼崖特委书记、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冯白驹。两人双手紧握,表明了黎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干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也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铺平道路。

    此时,距离“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这一问题的酝酿与提出,已经过去了近4年。

    1940年,庄田、李明从延安返回琼崖时,周恩来曾指示:“必须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逐步把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好,这是由于战争的长期性与残酷性决定的。”同年11月7日,中央书记处又提出“五指山脉一带山地,将是我们长期抗战的可靠根据地”,要求琼崖“把山区作为我军巩固的后方”。

    事实上,此前琼崖已建立了多个根据地,但它们多处于丘陵平原地带,没有山区作屏障,不易相互联系,也不利于与敌人周旋,难以持久地支持革命战争。相较之下,五指山区怀抱的白沙(包括现在的琼中、五指山)、保亭、乐东三县物产丰富、资源充足,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又造就了当地易守难攻的作战优势,让这里成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绝佳选择。

    然而彼时,日寇正集中大批兵力向琼崖抗日军民进行疯狂的“蚕食”与“扫荡”,我军战事频繁,部队、机关流动性大,根本无暇他顾,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龟缩至五指山区,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一事只能一再搁置。

    直到“白沙起义”一声枪响,深刻动摇了国民党顽固派在五指山区的统治根基,琼崖特委苦苦寻觅的时机终于出现。

    1946年12月,中共琼崖特委在澄迈县加总乡(今属屯昌县南坤镇)召开临委书记联席会议,作出关于建立以白沙、保亭、乐东为中心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决定。至此,琼崖革命23年武装斗争中的最后一个根据地,呼之欲出。

    琼崖革命有了牢固的大后方

    位于琼岛中心的五指山区,方圆1万余平方公里。要想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该从何处着手?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纵队决定,将白沙作为突破口,逐步打通进入五指山区的通道。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琼崖特委就已在黎族同胞的策应下建成白沙抗日根据地,尽管后来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根基仍在。1947年1月起,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纵队先是率领警卫营重返白沙,逐步恢复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而后又从各支队抽调出一个小队和警卫营,合编为“前进支队”向保亭、乐东两县进军。

    我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得敌军节节败退,却也有部分国民党武装力量及地主、恶霸尚未被完全消灭。为彻底肃清反动势力,自1947年冬天起,已由“广东省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改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集中5个支队的兵力,分3路再次向保亭、乐东地区挺进。

    不久,保亭、乐东解放的捷报接连传来,白沙、保亭、乐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终于1948年6月正式形成。

    “那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我们老百姓进行压迫、剥削,我们就盼着共产党能帮一把。”家住毛贵村的年迈村民王和新还记得,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琼崖共产党人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大力推广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并成立了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让他们翻身做了主人。

    1948年,琼崖区党委在向中共中央报告解放区人民生活初步改善的情况时指出:过去人民生活极为贫困,白沙县民众90%无饭吃或吃不饱,衣服也十分短缺。经过土地改革后,除白沙的红毛、水满、细水等3个乡尚缺少粮食外,其他各乡已无饥饿现象。

    也是从那时候起,五指山解放区掀起生产、参军和支前的热潮。仅1948年这一年,白沙、保亭、乐东三县就有2000多名黎族苗族青年参加了琼崖纵队,还有大批青年参加地方武装和保乡队等民兵组织,为琼崖的革命斗争打造出一个广阔而又殷实的大后方。

    升起琼崖大地第一面五星红旗

    位于原白沙、保亭、乐东三县交界处的毛贵,坐落在一个狭长的小山谷中,这里看似闭塞,沿着河滩行走却能四通八达。正是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毛贵这才成为中共琼崖区党委、琼崖临时民主政府和琼崖纵队司令部等党政军三大领导机关的驻地,见证了一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

    70多年前,冯白驹领导的琼崖区党委和琼崖纵队就是在毛贵村发动、策划和指挥了1948年的秋季攻势和1949年的春季攻势、夏季攻势。这3次攻势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琼崖解放区,也为夺取琼崖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大军解放海南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个战令沿着江畔发出,一个个捷报又顺着江滩传来。

    1949年9月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成立的喜讯很快传到了毛贵村。琼崖军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当即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庆祝集会。

    10月1日拂晓,一阵阵礼炮、军号、锣鼓声和欢呼声交织着响彻毛贵山谷。琼崖党政军干部、战士以及黎族、苗族、汉族群众共1000余人,纷纷汇集至毛贵礼堂旁的广场,见证着海南岛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这一刻让琼岛军民激动无比,更让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们暴跳如雷。当时,全国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军队从内地溃逃琼岛,与海南特区警备总司令陈济棠部合并,正企图凭借琼州海峡而长期固守,将海南岛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

    敌军骤增,并没有吓倒久经考验的琼岛军民。1950年1月,中共琼崖区党委在毛贵召开党政军负责人会议,作出《关于配合大军渡海解放全琼的紧急工作指示》。会后,全琼军民立即行动,通过筹款、筹粮、支前、劳军、情报、策反、接管和接应等工作,与大陆南下的渡海大军遥遥呼应,将国民党反动派置于我方前后夹击的锋芒之下,彻底断送了他们退入五指山区,据险顽抗的幻想。

    至此,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撤出毛贵,而为革命牺牲的将士长眠于此,无声地守护着这片红土地的安宁。

  •   【胜利会师】4月6日,43军127师加强团行进到岭口、翰林地区,与琼崖纵队第3总队胜利会师。

  • 【木船战军舰】3月31日夜间10时30分,北风起,解放军第43军127师一个加强团的3733名指战员,分乘88艘帆船从雷州半岛博赊港起渡,预定次日在琼山县塔市乡福创港一带登陆。

    就在加强团前进途中,敌军发现了渡海的战船,敌机一架架俯冲下来,低空对战船进行扫射、投弹。船上的战士也架起机枪、步枪,对敌机猛烈回击,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迫使敌机放弃低空作战。敌军的大小舰艇倾巢而出,仗着一身铁甲向渡海部队乘坐的帆船横冲直撞,用各种武器构成了一道密集的弹幕,试图阻止帆船前进。

    敌军没有想到,我军的3只单桅小木船,竟然绕开火力网直逼敌军舰艇,在100米的近距离用光弹交织的火力网打穿了舰艇的中部,直打得敌军落荒而逃。木船打军舰,这在战争史上是当之无愧的奇迹!


    解放军战船下海。(资料图)

  • 【罗板铺战斗:琼崖总队首次全歼日军】距离海口市区约30公里外,在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崇德村龙板村民小组(原罗板村)村口附近,立着一块一米多高的石碑,上头仅仅镌刻寥寥数字,几乎没有装饰。

    3月29日,记者在此看到,石碑底下绿草丛生,新开的野花挂满枝头,淡雅的香气萦绕在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上。

    1939年9月2日,中共琼崖特委领导的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以下简称琼崖总队)就是在这里,酣畅淋漓地打了一场全歼日军的伏击歼灭战。

    大获全胜

    1939年,侵琼日军占领海口、府城后,急不可耐地想继续推进。

    当年3月,刚成立数月的琼崖抗日独立队因人数增多,扩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辖3个大队,共1000余人,对日军形成了一定的震慑。

    8月,日军在琼山县道崇乡滨洋村修建了据点,派出重兵驻守,意图借此遏制琼崖总队在琼山县咸来、道崇一带的活动。

    为了保护群众,琼崖总队在各处山坡上都安排了专人放哨,一旦敌人离开据点外出“扫荡”,放哨人员就将各处的哨杆、哨树放倒作为信号,各地群众看见信号,就开始撤离到安全地带。

    同时,我党还发动各抗日组织坚壁清野,破坏交通桥梁、割电线、填水井,并将粮食及日常用品隐藏起来,为日军生活与军事行动制造重重阻碍,致使驻点日军没有水喝,不得不每天从三江墟运水到滨洋据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察,琼崖总队掌握了日军这辆运水车的活动规律:每天10多名执行运水任务的日军在送完水后,都会经龙板山返回三江,车上还配有一挺轻机关枪。

    了解此事后,琼崖总队决定派出部队伏击敌军。

    9月2日,天还没亮,琼崖总队第一大队队长黄大猷率其部与第二大队的第五中队共约100多人,在罗板铺地段的高地伪装埋伏,静待日军运水车“入瓮”。

    随着太阳东升,汽车马达声越来越近,埋伏好的琼崖总队屏气凝神,等待日军进入埋伏范围。当敌军运水车进入伏击圈,黄大猷一声令下,我军纷纷往敌军投下手榴弹,步枪也紧跟着密集开火。敌军车辆着火了,多数日军也被我军击毙。接着我军向幸存的少数日军发起冲锋,用更加猛烈的火力攻击敌人。

    经过半小时激战,我军全歼日军曹长及以下官兵11名,缴获轻机枪1挺、三八式步枪5支、短枪1支、各种子弹150多发,击毁敌军运水车一辆,而我军仅有两名战士受轻伤。

    “罗板铺战斗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军民联手的结果。”龙板村村民小组组长蔡汉平告诉记者,当年,村民们每日躲在山林里观察,掌握日军运水车的运输规律后,就将信息传递给琼崖总队,“此外,战斗中,日军被我军打得四处逃窜。村民们看见他们逃跑,就跟在后面紧追,一路追到了下面的罗板湖。”

    日军报复

    罗板铺战斗后,日军撤销了滨洋据点。

    此战极大地提升了琼崖人民的抗日信心,抗日军民无不欢欣鼓舞。中共琼崖特委与独立总队部对全体参战的指战员给予了表彰嘉奖。1939年9月3日,琼崖总队在琼山县吴浪村召开祝捷大会。9日,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受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委托对战斗部队进行嘉奖,并发给琼崖总队一批枪支弹药。

    敌军遭此打击,怎会善罢甘休?

    罗板铺战斗刚结束,琼崖总队就迅速将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转移到深山里躲避。不出意料,日军果真回来了,他们不但劫走了村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临走前还放了一把大火,将几个村庄烧成了灰烬。

    “当时,眼见日军放完火后撤离了,我奶奶就跟10多位村民偷偷回村,想取一些紧缺物资。”83岁的龙板村村民蔡琼才说,没想到,狡猾的日军看似已经撤出,实则仍然留了少部分人躲在暗处,等待我方人员回来。回村的10多名村民最终全部惨遭杀害。“我奶奶就是被日军活生生踩死的。”蔡琼才指着村里一口古井告诉记者,当时一同回村的还有一名抱着孩子的妇女,她的孩子年纪尚小,嗷嗷待哺,遭日军杀害后,孩子就被直接丢到了井里。

    记者看到,这口古井由方砖铺就而成,呈方形,井口周边生长着黄白色的小花,井的内壁上半部分呈黄色,下半部分呈白色,颜色分层极为明显,可以借此清晰辨别井水曾经的水位。

    由于村庄被烧毁了,村民只能跑到山上躲藏,一躲就是6年。这6年中,村民们坚持一边生产一边抗战,大家轮流站岗、放哨,如果看到日军,就马上燃烧稻梗产生浓烟,提示村民赶紧躲藏起来。

    影响深远

    罗板铺战斗再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罗板铺战斗的胜利,是琼崖总队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取得首次全歼日军一部、夺得第一挺机关枪的胜利,这场胜利大大提高了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威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热情。”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科主任科员周琪雄说道。

    除了罗板铺战斗外,当年,琼崖总队还在琼山、文昌地区取得了罗牛桥战斗和袭击永兴墟、文昌县城日军的胜利,建立了琼文根据地。至1939年底,琼崖总队共作战70余次,歼灭日军800余人。

    1940年2月,琼崖总队开赴澄迈、临高、琼山边界的美合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9月,独立总队进行整编,冯白驹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派来的庄田、李振亚分别任副总队长和参谋长。整编后的独立总队下辖2个支队、6个大队,共3000余人,游击活动遍及11个县,琼文平原根据地、美合山区根据地、六连岭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这么多年以来,我经常跟子孙后代讲抗战的故事,教育他们落后就要挨打。”蔡琼才说,前人拼尽血汗守护我们的国家,后人一定要接续努力,奋发图强,为国家建设、民族富强贡献力量。


    位于海口美兰区大致坡镇崇德村龙坂村民小组的罗板铺战斗遗址石碑。记者 苏晓杰 摄


  • image.png

    琼崖抗日独立队战士铜像。陈亮嘉 摄

    在琼崖红军革命史中,琼崖抗日独立队战士铜像具有标志性意义,上面书写着徐向前的题词:琼崖抗日先锋。它矗立于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广场中央,是铭刻着82年前琼崖红军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队,自此英勇投入抗日斗争的历史坐标,亦见证了数十年间云龙墟人民的美好生活。3月25日,海口网(微信号:haikouwang2013)记者来到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追忆那段不朽的历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image.png

    琼崖抗日云龙改编旧址外墙上的战斗壁画。陈亮嘉 摄

    危机重重下携手共抗日寇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因为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被日军视为跃向东南亚跳板的海南同样“战云密布”。而驻守海南的大部分国民党军队被抽调往其他战场,岛上总兵力不足4000人,防卫力量薄弱的琼岛岌岌可危。

    在此形势之下,中共琼崖特委主动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并表示愿意在团结抗日的前提下,改编琼崖工农红军。国民党方面与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琼崖特委进行多次谈判,同年10月22日,琼崖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合作抗日协议,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即琼崖抗日独立队),冯白驹任琼崖抗日独立队队长。云龙墟因为当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及便于开展游击战的优势,因此被选为了改编地,同时也是部队的驻地。

    1938年12月5日,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在云龙墟“六月婆”庙举行。冯白驹代表独立队官兵讲话,表达保卫琼崖的决心,宣告了琼崖人民抗日队伍的诞生。冯白驹后来曾这样回忆:“在成立独立队这一天,各地老百姓约有几万人来观礼,并送了不少吃用礼物慰劳我们。老百姓个个喜形于色,快乐异常。”

    改编后的琼崖抗日独立队始终奋战在抗击日寇的斗争中,并不断发展壮大,后扩编为独立总队。至1947年10月,琼崖抗日独立队由中央军委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由成立时的300多人,发展到解放战争时的2万多人,为海南岛最终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image.png

    云龙镇上的琼崖纪念雕塑。陈亮嘉 摄

    和平岁月里传承历史记忆

    如今的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始建于1952年,所建之地正是当年的“六月婆”庙,由当时的琼山县在旧址前建“琼山县革命老根据地纪念碑”,1984年扩建为纪念馆,1988年又将纪念碑改建为4.6米高的战士全身铜像,到2011年完成了现有规模的修缮建设。

    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在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依然可以领略到风云岁月留下的痕迹。在铜像的四周,立着8根石柱,记录了琼崖纵队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革命的历程。铜像广场东侧建有凯旋亭与荡寇亭;西侧则是13幅石刻的琼崖纵队战事简介图。在战士铜像身后是琼崖抗日战争历史馆,该馆通过馆藏文物、图片向参观者详细讲述了琼崖抗日战争期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历史虽已远去,但云龙改编和随后发生的琼崖抗日历史却一直为海南人民所铭记。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的工作人员告诉海口网记者,多年以来不断有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前来参观,举行纪念活动。2004年琼崖红军改编旧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4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3大队队长黄振亚、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3支队支队长林伯熙、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政治部主任黄魂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现在,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还活跃着一批“小红军”,他们是来自云龙小学的学生,志愿成为讲解员,在向参观者讲述历史的同时,将革命的记忆与精神传承下去。

    记者陈亮嘉 摄影报道

    (海口网3月29日讯)


  • 第40军118师加强团登陆澄迈县玉包港3月27日拂晓,解放军第40军118师一个加强团抵达澄迈县玉包港海面,距离预定登陆点临高角尚需2小时至3小时航程,而这时负责接应的琼崖纵队第一总队3个团和第40军渡海先锋营,已在临高角同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战斗,敌机敌舰亦赶到临高参战。

    在此紧急关头,琼崖纵队副司令员马白山向第40军118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提出:以变应变,就地登陆为宜。渡海部队迅即强行登陆,经过1小时的激战,消灭岸上守敌,成功登陆。此时临高方面接应部队也将计就计与敌周旋,吸引和牵制了国民党约2个师的兵力,减轻了渡海部队的压力,对渡海部队在澄迈玉包港登陆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渡海部队在火力掩护下向澄迈县玉包港登陆。(资料图片)


  • 解放军第15兵团指挥所进驻雷州半岛赤坎村1950年3月20日,邓华率解放军第15兵团指挥所进驻雷州半岛南端赤坎村,直接指挥渡海作战部队。赤坎村在徐闻县城东南6公里的地方,这里是雷州半岛最南端,也是解放海南岛的最前线。邓华指挥特点之一是“指挥位置一定要尽量靠前”,一旦靠前指挥,来到雷州半岛前线,对军事决策的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1950年3月20日,邓华率第15兵团指挥所进驻雷州半岛南端赤坎村,直接指挥渡海作战部队。图为邓华办公的地方。(资料图片)

    雷州半岛海岸上密布重炮,掩护英雄的部队跨海南征。(资料图片)

  • 湖仔战斗3月15日,国民党军13师37团、39团4个营围攻解放军第43军的渡海先锋营与琼崖纵队独立团驻地潭门地区,在湖仔村一带发生激烈战斗。战斗最后,我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共歼灭敌军1个营、击溃2个营,敌军一名团长当场被击毙,俘敌副营长以下9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各5挺,其他武器装备一批。史称这次战斗为“湖仔战斗”。战斗结束后,我军清点伤亡人数时,发现有27名战士牺牲,便在雅程后坡挖掘9个墓穴,埋葬了这些烈士,俗称“九人墓”。而洽教村这边,守卫指挥部的7名先锋营战士也不幸牺牲,被安葬在洽教村祠堂边。

    image.png

    1950年3月14日,解放军第43军一二八师渡海先锋营与琼崖纵队独立团打响“湖仔战斗”。图为战斗旧址。 (资料照片)

    image.png

    海口市大致坡镇洽教村的无名英雄烈士墓。(海南日报资料图片)

  • 【渡海先锋营与琼纵独立团在洽教村设立指挥部】3月14日,第43军的渡海先锋营与琼崖纵队独立团进驻琼山县潭门地区,在今海口美兰区大致坡镇洽教村设立指挥部,后来在潭门、湖仔等地与琼崖纵队独立团协同作战,取得消灭敌军1个营、击溃2个营的重大胜利,大挫敌军士气,为解放全琼扫除了行进中的障碍。洽教村是革命老区村庄,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海南战争时期,该村群众积极支持革命,先后有60多位先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位于海口大致坡镇洽教村的渡海先锋营指挥部旧址。 通讯员 刘平 摄

    洽教村渡海先锋营纪念广场。通讯员 刘平 摄

  • 渡海先锋营与琼纵独立团全歼敌军一个营3月13日,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调集6个团向文昌地区扑来,企图围歼第43军的渡海先锋营。渡海先锋营与琼崖纵队独立团即向琼山县潭门地区转移,结果遭到国民党暂编第13师37、39团的钳形包围。二连连长、战斗英雄李树廷了解到国民党军第37团的团指挥所就在附近山头上的情况后,当即派出一个排从正面佯攻。他自己带着一个班从侧背冲进国民党军团指挥所,把敌团长击毙。国民党军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纷纷夺路逃命。渡海先锋营在琼崖纵队独立团和游击区人民的配合下,全歼国民党暂编第13师37团的一个营,俘副团长以下100余人。

    琼崖纵队独立团团长梁仲明。(资料图片)

    徐芳春时任43军128师383团团长,率领加强营实行偷渡。图为一九四七年,徐芳春在东北战场。(资料图片)

  • 【加强营被授予“渡海先锋营”称号】3月12日,解放军43军128师383团加强营在公坡乡集结,与琼崖纵队独立团会合,并被43军授予“渡海先锋营”称号。

    image.png

    解放军战士在起渡点登船渡海。(资料图片)

    当地干部群众在接应渡海部队时,有的利用成束的手电筒光做“信号灯”与渡海野战军联络;有的把情报放在约定的树洞里,盖上椰子壳让交通员取走;有的混在被迫为国民党军修工事的群众队伍里,随时接应渡海部队。此外,一些群众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解放军伤员,当国民党军进村搜查、威迫群众交出伤员时,临危不惧、守口如瓶,并秘密地把伤员转移到琼崖纵队设在沿海红树林里的医院。登陆部队经过各村庄时,受到群众的热情接待。一些回乡探亲的华侨还端出热腾腾的咖啡、牛奶,让解放军指战员解渴、驱寒。

    image.png

    第43军授给383团加强营“渡海先锋营”锦旗。(资料图片)

  • 43军一加强营成功登陆】解放军43军128师383团一个加强营于3月11日上午9时在文昌县赤水港长路地区海岸先后登陆。击退岸上国民党守军的阻击后,同中共文北县委书记叶明华、县长李光邦带领的支前队伍接上联系,并在抱锦乡同琼崖纵队独立团胜利会合,随后向琼山解放区转移。在转移中,于潭门一带粉碎了国民党军两个团的进攻,歼其一个多营,俘副团长以下100多人。43军加强营的主力转移后,少数失散人员陆续登陆,在当地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有力接应下,安全地进入解放区。

    解放军登陆部队在海南岛北部海岸与琼纵接应部队胜利会师。(资料图片)

    在野战军两个加强营胜利登陆不久,40军352团的两个排在雷州半岛海面上执行任务时,被海风和潮流漂过琼州海峡,他们便果断地登陆,得到儋县一区党政组织和民兵的及时接应,共同打退了国民党军1个营的进攻,安全进入解放区。

    43军128师383团潜渡先锋营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成功登陆。(资料图片)


  • 43军加强营进军海南岛解放军43军128师383团一个加强营1007名指战员,在团长徐芳春、营长孙有礼、教导员王恩荣的率领和琼山县第三区区长林栋的协助下,分乘21艘帆船,利用阴雨天,于3月10日13时自雷州半岛的硇州岛起渡,预定次日在文昌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海岸登陆。

    准备潜渡登岛的指战员参加动员大会并集体宣誓。(资料图片)

    琼崖纵队指定活动在琼文地区的独立团前往接应登陆部队。接到琼崖区党委和北区地委紧急指示,中共文北县委书记叶明华、县长李光邦带领干部和支前民工前往接应。

    战士们全副武装,前往集结地登船出征。(资料图片)


  • 【渡海先锋营与琼纵接应部队突破围剿向白沙转移】1950年3月8日,40军118师352团加强营和琼崖纵队接应部队一起,突破国民党军两个团的追截,向白沙县阜龙解放区转移。

    40军渡海先锋营和琼崖纵队接应部队会师。(资料图片)

    首批渡海部队胜利到达阜龙乡,居住在周围的黎族同胞纷纷前往慰问,有的挑来粮食,有的送来猪肉,有的送来芭蕉、芒果、菠萝蜜等水果。一位黎族老大爷高兴地牵来一头牛,要送给部队宰肉吃。部队领导知道黎族同胞生活很困苦,再三婉言谢绝。老大爷说什么也不答应,把牛牵回去杀了,挑着牛肉送来。渡海先锋营驻地一片欢腾。

    海南少数民族同胞送慰劳品,欢迎渡海解放军。(资料图片)

    《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一卷)》这样评价:野战军第一次潜渡成功并与琼崖纵队会师,是琼崖人民及琼崖解放军在坚持二十余年的孤岛艰苦斗争中第一次得到外力帮助的胜利会师,是琼崖解放的“第一炮”,极大地鼓舞了琼崖革命军民。

  • 打赢解放海南岛的前哨战——解放广西涠洲岛1950年3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119师由白虎头起航,3月7日,2营5连抢滩登陆,攻占万宝山制高点,3营从左右两翼迂回到涠洲墟,进行包围攻击。

    守军节节败退,企图从海上逃跑。1营乘运输船与配属的土炮艇冲进涠洲湾,堵住港内国民党军舰船,与其“海硕”号炮艇展开炮战,将其击伤后,该艇逃跑。至此,广西涠洲岛全岛解放。

    此战缴获了300多艘中大型的木船,及时补充给准备解放海南岛的渡海作战部队。同时,解放涠洲岛是解放海南岛的前哨战,创造了“陆军海战”的成功先例,检验了陆军火炮上木船(土炮艇)、木船打铁甲炮艇的创新战法。

    时任40军军长韩先楚在《跨海之战》中写道:“涠洲岛解放了,五百多敌人无一漏网,三百多只木帆船全部为我缴获。这对我军大举登陆海南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50年3月6日,我军某部指战员登船向涠洲岛进发。(资料图片)

    在解放涠洲岛战斗中,我军战士冒着炮火向敌滩头阵地冲击。(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赵泽辉  网站设计与制作:林婧、罗超  技术支持:海口网技术中心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琼ICP备0500119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增值服务许可证